任職前后自然資源資產多了還是少了,生態環境質量好了還是壞了,山東自然資源資產審計——
22名省管干部的新考題(美麗中國·深度)
核心閱讀
3名市委書記、4名市長,15名縣(市、區)委書記——前不久,山東22名省管干部在接受審計時,多了一項內容:自然資源資產審計。
他們任職前后所在區域內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資源資產多了還是少了,生態環境質量好了還是壞了,以及生態環保方面的重大決策情況等,都要被審計部門拿到放大鏡下,一一核查。審計結果將會被裝入被審計者的檔案,作為考核、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
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又被稱為“綠色審計”,2018年起在全國推開。對省管干部開展綠色審計,在全國范圍內目前還較為少見。這項審計是如何進行的?審計過程中又有哪些故事?
初見艾妍,她正拿著厚厚的賬本一頁頁翻看,不時記下一些可疑點。
這本臺賬,詳細記錄著山東一個地級市的土地利用情況。該市市長為正廳級,離任之后,山東省審計廳派出團隊,對其開展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作為項目主審,艾妍不敢有一絲馬虎,每天加班到晚上九十點鐘。據山東省審計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受山東省委組織部委托,審計廳啟動省管干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2018年,山東省審計廳對22名市、縣(市、區)省管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干部開展審計,其中市委書記3人、市長4人,縣(市、區)委書記15人,截至目前,實施階段已全部完成。
綠色審計怎么審?
裝有紙質材料的塑料箱,就有十幾個;現場勘查,要跑到荒山野嶺
山東省審計廳行政事業審計二處處長王樹勇,參加過多個綠色審計項目,每到一地,他不是立即投入審計,而是先研究這一地方的自然資源特點。
王樹勇說,綠色審計要因地制宜,充分考慮所在地區的主體功能定位、自然資源資產稟賦特點、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突出重點,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重點選擇領導干部任職前后所在區域內實物量發生較大變化的土地、水、森林、礦產、海洋等自然資源資產以及岸線修復整治等重要生態環境領域進行審計;重點關注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基本情況、遵守重大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情況、重大決策情況、約束性指標和目標責任制完成情況、履行監督責任情況等。
王樹勇舉例介紹,在審計一位離任的區委書記時,由于該區位于中心城區,不少城市規劃、土地利用等都歸市里直管,掌握的自然資源比較單一,于是著重選了林業、部分耕地和海岸線等進行審計。而在審計一位離任的地級市市長時,則牽扯土地、水、森林、礦產和大氣等諸多方面。
對于確定的審計重點,應該怎么審計?王樹勇說,主要看兩方面:審自然資源資產,看多了還是少了;審生態環境質量,看好了還是壞了。跟前任比、與自身比,看增加或減少、改善或惡化幅度。
艾妍介紹,綠色審計項目一般審計周期在40天左右,“最開始的兩周主要看材料,發現疑點、問題”,材料主要涉及國土、林業、水利和環保等部門,審計人員看資料、查臺賬,發現疑點,需要相關部門再提供材料,這個流程和經濟責任審計有相似之處。
在對一位離任的地級市市長進行審計時,記者在審計現場看到,裝有紙質材料的十幾個塑料箱摞在地上,每個箱子約半米見方。“這只是其中一部分,一些材料還會源源不斷送來。”王樹勇說,不僅有紙質材料,還有大量電子材料,需要審計人員有一定的數據甄選能力。拿空氣質量來說,因為天氣的復雜性、空氣的流動性,某一天空氣質量惡化的數據不具有參考價值,審計人員主要參考年度變化數據。
到了第三周,審計方式就有變化了。“要到現場勘察,驗證提供的情況或者數據是否屬實。”艾妍說,同樣是對領導干部履職情況的監督,經濟責任審計很少到現場核查,而綠色審計,多數要到遠離城區的荒山野嶺。
審計期間,記者跟隨艾妍到城郊確認幾塊土地是否存在違規使用情況。艾妍的同事杜曉亮通過導航,將目的地分別定位到目標地塊,并通過現場勘驗發現了耕地變身垃圾場、耕地上違規建起建筑物等情況。其中,對幾塊可疑問題地塊,審計人員現場詢問土地是否履行了相關手續,國土部門相關人員支支吾吾,表示不了解情況,需要回去盡快查一查。
在現場,杜曉亮的一部移動終端引起了記者注意。他介紹,利用多年度網絡遙感影像服務,通過地理信息技術比對、判讀和空間分析等手段來確定疑點,發送到該移動終端的應用軟件上,然后帶著軟件到現場,可以確認土地、森林等資源是否被依法使用。
在另一處現場,該軟件顯示,一塊茂密的林地從2011年起就有遙感影像,經過幾年的影像疊加,前年突然變成光禿禿的土地,樹為啥砍掉了,土地是否改變了性質?審計人員可以再讓林業部門提供相關材料,看被審計人是否履行了相關職責。
審計結果有啥用?
會被裝入被審計者的檔案,還會作為考核、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
“從來沒人問我們要過如此詳細的生態環保方面的資料。”一家被審計單位的人員表示,該單位沒有全面反映這方面的臺賬。
去年,山東省審計廳行政事業審計二處干部任志國,參與第一個綠色審計項目就吃了“閉門羹”。這個項目是對一位區委書記進行的綠色審計,在讓林業、國土、環保等相關部門提供數據時,有一些部門對這項審計不甚了解。
不過,審計人員提出要求后,各部門倒是很重視,送來了一大堆資料。任志國覺得,“這幾年環保抓得緊,一說是這項審計,多數部門都很配合”。
不管是吃“閉門羹”,還是一些部門對此一頭霧水,他都覺得很正常,畢竟是新事物,在之前試點的基礎上,根據中央要求,自然資源資產審計2018年才在省里全面推開。“一項制度讓人熟知,總會有一個過程。”任志國說,通過這一輪審計,大多數領導干部會對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有更深刻的認識。
“自從知道要搞綠色審計,感覺壓力不小。”一位被審計的領導干部表示,以前,為了發展,還存在環保工作可以先放一放的想法;現在,環保督察查處具體違規行為,而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則是從規劃、項目等方面全方位核查,感覺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真是不能再拖了,“特別是還和個人前途掛鉤,不改變發展方式看來是不行了”。
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的過程,也是讓地方黨政主要領導干部樹立節約自然資源資產、保護生態環境觀念的過程。
另一位被審計的領導干部表示,雖然也知道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重要,在發展當中,也注意到這些紅線,但面對被審計出的問題,還是會大吃一驚。
這位領導干部舉例,審計發現,在同一塊土地上,國土部門統計的是基本農田,而林業部門統計的卻是林地。單一看,各方都沒問題,但統一起來看,說明部門之間數據不銜接。他坦言,最近他正在重新學習關于自然資源資產以及生態環保方面的相關政策。
山東此次審計省管干部,審計對象不少是主政地方的一把手。根據規定,審計結果及整改情況會被裝入被審計領導干部的檔案,還會作為考核、任免、獎懲領導干部的重要依據。
任志國說,綠色審計結果與職位掛鉤,倒逼之下,會有越來越多的“關鍵少數”開始重視綠色GDP。
“搞建設,謀發展,可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艾妍說,通過綠色審計,可以讓主要領導干部頭腦里緊繃生態環保這根弦。
記者注意到,此次審計中,既有任中審計又有離任審計。對此,山東省審計廳行政事業審計二處副處長于旭紅說,任中審計發現問題并通報給這些領導干部,他們認識會更深刻、整改會更認真,“離任審計摸清底數,有利于前任和繼任者的責任切割。不然,未來出現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責任人都不好找”。
于旭紅坦言,離任審計中,前任有問題依然要追究責任,“一走了之可不行”。根據中央相關規定,所涉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轉崗、提拔或者退休,都應終身問責。
綠色審計咋完善?
對審計人員政策性、專業性要求很高,還需提高數據綜合利用水平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山東全省組織開展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任中)離任審計項目344個,查出違法違紀金額48.2億元,提出審計建議942條,推動建立健全制度190項,新出臺政策52條。
據山東省審計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的開展,促進了領導干部認真履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審計也發現一些地方對自然資源、生態環保重視不夠,一些突出問題尚未根本扭轉。比如,有的建設項目違反環保法規開工建設;工業“三廢”污染未得到根本治理等。
“綠色審計是新事物,我們也是邊干邊學。”王樹勇坦言,這類審計涉及面廣,對審計人員政策性、專業性要求很高,需在實踐中培養一批人才。2018年,山東省審計廳對全省176名審計人員進行了自然資源資產審計業務培訓。
山東省內部審計師協會會長陳朝豹表示,面對綠色審計這一龐大工程,審計部門還可借助“外腦”,聘請環境科學、水土、森林等相關專家提供咨詢,或直接引入第三方機構參與到審計中。
從目前的實踐看,綠色審計面對的是土地、森林、水、大氣等自然環境和資源,分布廣、面積大,利用傳統手段難以有效實施。對此,山東省審計廳與省國土資源廳國土測繪院合作,梳理形成了涵蓋三大類近20個事項的相關審計方法指南,并與其共同組建自然資源審計數據分析團隊,對地理信息等數據進行集中分析,提高審計效率。
陳朝豹建議,審計部門還應加強與自然資源、環境保護、海洋等部門溝通,推動資源環保數據開放共享,探索大數據審計模式,在土地、林業、礦產、海洋等地理信息數據及財務等數據收集、挖掘和分析上下力氣,提高綠色審計數據綜合利用水平,提高審計效率和質量。